机器人 中国造 每一个都值得咱骄傲
前沿新闻 2021-09-1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A+
A-
471

4天时间,展出513件机器人产品,发布5项重要研究成果,达成53亿签约金额,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昨日闭幕。未来的世界究竟什么样?现在的机器人都有哪些类型和功能?全球范围内,机器人产业与技术已经发展到什么水平?总台记者张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带你共同关注:“中国造”的机器人,怎么样?

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有何亮点?

总台记者 张进:看大会首先要看展品,这届机器人大会的展品里有很多跟生活场景相关,还有很多特殊场景下使用的机器人。比如有的可以去参与火场救援,有的可以参与深海救援,这些机器人对我来说都特别新鲜,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其次,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届机器人大会时隔一年之后重新回归,很多环节都是线上举行,中间有很多图灵奖得主参加论坛、发布成果,含金量并没有减低。这些都是我非常关注的亮点。

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还有多远?

总台记者 张进:最开始我很担心我会不会看不懂机器人大会,但实际去到现场之后,发现很多机器人跟生活场景非常相关。以前很多展会的机器人可能天马行空、不明觉厉,但这次我看到很多机器人,有的可以送餐、有的可以参与物流配送,其实它们已经是生活场景中的一些“打工人”了。我在采访一些厂家时他们也说,在疫情之后他们研发出了消毒机器人,这些消毒机器人已经被投放到医院当中,一线的医生、患者把使用当中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厂家,让机器人进行提升,这个过程是互动的,所以我的一个很大的感受是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真的越来越近了。

我国的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到了哪个阶段?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 孙富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机器人也在不断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如果给机器人做一个标准评判,我觉得要从这三个方面来看:1.学习能力,机器人能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性能,适应新的事物。2.适应能力,机器人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环境。3.泛化能力,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从机器人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智能化已经达到了第一第二阶段,正在向第三阶段发展。

咽拭子采集机器人有何作用?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 孙富春:疫情当中国家有需求,我们把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在灵巧操作技术方面的技术积累用在新一代咽拭子机器人当中。它可以做到样本的采集以及有效性的判定。一方面避免了交叉感染,保护了医务工作者,同时也保证了样本的质量,克服假阳性。我们现在正在开发下一代咽拭子的机器人,要做到根据受试者的面部表情、感受来改善技术,提高作业水平、提高舒适感。

人类未来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 孙富春:2017年达沃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三原则,包括:目的、透明度、技能。做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增强人、服务人和扩展人的能力。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传感器技术,包括跟其他学科的交叉,能够不断提高它的作业能力,从感知到认知决策到行为的能力。把人类从繁重的、枯燥的作业场景中解放出来,同时在一些新兴领域,比如医疗等更需要精准、有效的领域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

机器人能在哪些领域更加让人类受益?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 孙富春: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机器人技术能否把我国的制造业从中低端提升到高端领域。对于日常生活,机器人能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提供服务。对于残疾人、行动不便的人是否能得到机器人的帮助。比如假肢,如何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和机电接口技术,让残疾人通过假肢方便生活,甚至能开展他力所能及的工作等等。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自作者投稿或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及配图如有侵权或对文章观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如转载本网站文章,务必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