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将有望逐步取代“海碰子”
技术讲堂 2021-10-26 来源:半岛晨报
A+
A-
255

1632637045372353.png

在大连乃至全国,海参等海底海产品、特别是海珍品的采捕,主要依靠“海碰子”潜水捕捞,效率相对较低并且具有很大的风险性。随着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发展进步,海珍品的采捕是否有望告别“海碰子”,提升安全系数和工作效率? 9月25日,第五届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大连)进入最后一个比赛日。这是我国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次水下人工智能机器人盛会。大赛期间,多位专家学者都表示,水下机器人赛事及人工智能和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尖端课题探讨与比赛实践的有机结合,将能够大力推动我国水下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践和产业实践。“水下目标检测”已成人工智能领域学术热点 大连正在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捕捞行业是大连各级政府、企业关注的热点。然而,目前鲍鱼、海参、扇贝、海螺、海胆等底播增殖型海洋牧场的采捕生产,依靠的仍然是人工潜水和传统工具。潜水员人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采捕成本高。拖网作业极易造成海产品磕碰损伤、掺杂泥沙,且会对海底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大连乃至全国海产品养殖企业迫切希望采用水下机器人进行海产品捕捞,推进海洋牧场的智能化和工业化水平。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罗钟铉教授介绍,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作为国际上唯一的真实近海环境下水下机器人竞技高端赛事,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技术难度不断提升,比赛成绩也在不断突破。在去年第四届大赛的人机协同抓取组别中,冠军队一支队伍的抓取数量就已经达到第一届全部队伍抓取总数的2/3,自主抓取组别冠军在去年成功抓取11个海产品,实现了开赛以来这个组别抓取成绩从0到1“质的飞跃”。 罗钟铉认为,水下目标检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热点,对于军事活动、资源勘测、水产养殖、海洋噪声污染保护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对推动和拓宽水下机器人和水下目标检测领域的研究将会产生巨大的引领作用。水下机器人将逐步实现自主无人作业 本届水下机器人大赛上,大连海事大学派出了章鱼队、海星队、海鹰队3支队伍参赛。该校教授付先平介绍,海星队与章鱼队在去年分别取得了人机协同组冠军与季军的成绩,抓取技术与策略较领先,今年主要在机器人稳定性、机器人控制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提升。海鹰队机器人是今年自主设计、研发的全新款机器人,采用了与以往机器人完全不同的抓取策略,机械手小且抓取准确,抓取效率更高。此外,三款机器人在机器人自主抓取上均有提升,更新了全新的自主抓取技术,希望在本届大赛上有所斩获。 水下机器人距离实际走入人们现实生活还有多远?付先平介绍,目前,我国水下机器人研究亟需突破的技术包括水下动态环境感知、自主抓取技术等。这些方面技术的突破可把帮助水下机器人在各种海况下实现自主无人作业。 付先平表示,随着水下机器人抓取大赛的推进,过去5年水下机器人相关技术已取得了较大进步,机器人稳定性、机器人抓取效率已得到普遍提升,全国水下机器人研究顶尖团队也建立了稳固的合作研发机制,为水下机器人真实场景应用提供了研发、合作基础。此外,当前机器人的性能相较于几年前已很大的提升,单位时间内抓取数量也逐步逼近潜水员,应该在不远的将来会完全替代传统海产品捕捞从业人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来自作者投稿或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及配图如有侵权或对文章观点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如转载本网站文章,务必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